海東日報訊(記者 趙娜)去年以來,海東市司法行政部門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緊緊圍繞市委、市政府中心工作,不斷創(chuàng)新工作機制、改進工作方法,以“法律九進”為載體,扎實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,著力為法治海東高質量發(fā)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(huán)境。
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普法工作,將法治宣傳教育作為“法治海東”建設的重要抓手,及時調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守法普法協(xié)調小組成員,法治宣傳教育組織領導得到全面加強。制定印發(fā)《海東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》,制定全市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具體任務措施,形成了高起點、多層次、全方位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規(guī)劃體系。高標準落實法治責任。健全領導和工作機制,將法治建設工作與經濟社會發(fā)展同部署、同推進、同督促、同考核,并將法治建設列入各級黨委、政府工作報告、年度工作考核目標,層層分解任務、壓實責任,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、分管領導具體管,一級抓一級、逐級抓落實的工作格局。
海東市不斷加強法治宣傳,引領推進全民普法,深入宣傳憲法、民法典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。在國家憲法日暨第五個憲法宣傳周期間,各地各部門結合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和“八五”普法規(guī)劃,開展了特色鮮明、形式多樣的憲法主題宣傳活動。打造“法治小喇叭”“賢孝普法”“板凳普法隊”“紅馬甲普法隊”等普法品牌,圍繞群眾所思所惑的法律問題開展精準普法,以農家庭院、田間地頭、房前屋后為普法場所,營造了全社會學習憲法、尊崇憲法、實施憲法的良好氛圍。
為進一步加大普法力度,海東市不斷壯大普法隊伍,繼續(xù)實施農村“法律明白人”培養(yǎng)工程,指導督促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組織開展“法律明白人”培訓,進一步提高農村普法骨干、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知識水平和依法處事能力,充分發(fā)揮其在提高農民法治素養(yǎng)、維護農民合法權益、預防和化解農村社會矛盾、促進“三治融合”中的示范引領作用。目前,全市1656個村(社區(qū))共選拔培養(yǎng)“法律明白人”2818人,實現了全市1587個行政村、69個社區(qū)全覆蓋。律師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通過擔任全市1587個村69個社區(qū)的法律顧問,充分發(fā)揮一村(社區(qū))一法律顧問職能作用,定期開展法治宣傳教育,提供法律咨詢,在“民主法治示范村”創(chuàng)建活動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,為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提供了法治保障。結合實施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,海東市還打造培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基地2個、廣場12個、法治長廊14個;以創(chuàng)建“紅色物業(yè)”為契機,打造了2個 “法治文化小區(qū)”;以青少年為普法重點,打造了2個海東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,法治社會建設基礎不斷夯實。
此外,海東市重點圍繞“五個新海東”建設和海東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,深入開展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(qū))”“依法治校示范校”“誠信守法企業(yè)”等創(chuàng)建活動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(xiāng)團結村、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(zhèn)東五村入選第九批國家級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(qū))”;樂都區(qū)共和鄉(xiāng)拉科村、平安區(qū)小峽街道古城崖村、互助土族自治縣臺子鄉(xiāng)下臺一村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(xiāng)下灘村為第五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(qū))。目前,全市共有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(qū))12個,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(qū))44個。
|